寒门状元_第二〇八章 院试本就没那么简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〇八章 院试本就没那么简单

第(1/3)页

沈溪琢磨了一下,这两篇题目看似不难,但其实都不容易。

        在沈溪想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学而时习之”,还是“有匪君子”时,别的考生还在那儿抱怨,这他娘的到底是什么鬼题目。

        两篇四书文的考题,却有四分之三出自《诗经》,对于在场大多数考生而言,这题目简直无比的坑爹。

        众所周知的事情,高明城科举时的五经本经是《诗经》,所以他出题才会对《诗经》这么偏爱。

        但《诗经》属于五经,而五经又是府试选考的题目,就算历年来高明城在《诗经》题目上出得很出彩,也没像今年这样,在两篇必答的四书文里全都引用五经内容。

        说是四书文,还不如说是五经文。

        沈溪没有像县试一样马上落笔,而是要整理脑海中的知识,就算第一篇容易些,也需要从那么多圣贤之言当中,找到切题的内容。

        过了大约一刻钟,沈溪把脑海中把脉络整理清楚,然后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作成文章,最后稍微修改,第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了。

        沈溪重点检查了避讳的问题,在确定没有犯忌讳之后,沈溪开始把文章誊抄在考卷上,字迹只算是工整,并未刻意在考卷上表现他的好书法。毕竟主考官高明城只是乙科出身,若一手好字太过出众,也容易引起他的嫉恨,还是中庸点好。

        沈溪完成第一篇文章后,稍微留意了一下周围的考生,顿时发觉情况好像不太对劲。入目所及的考生竟然没一人落笔,全都眉头紧锁苦苦思考。

        沈溪心想:“难不成题目太容易,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想到这里,他不由摇摇头,把精力收拢回来,放到他认为比较难的第二题上。

        这题目,其实无论从“学而时习之”还是从“有匪君子”来论述都是可以的,区别是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儿。这涉及到出题人的心理。

        若出题人认为当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前者“学而时习之”比后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重要,你侧重后者就是审错题了,在十取一的考试中。等于落榜。同样的道理,要是出题人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你侧重前者,同样会被刷下去。

        从字面上,很容易认为。既然出题人说的是“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那就一定是学而时习之更重要。

        可沈溪却要从出题人高明城身上来考虑,到底他觉得哪点更重要呢?

        沈溪在考府试之前,特别了解过主考官的喜好,就好像当初研究叶名溯一样。

        这高明城,早年属于那种落魄书生,直到三十岁考过秀才并接连中举,为主考官赏识方踏上仕途。

        陈年旧事,沈溪没法调查得更清楚。但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这高明城根本不是个“学而时习之”的人,因为他在做官前是没机会“实践”的,反倒是高明城曾多次对人讲述自己少时的辛苦,如何帮人写书信以及写春联养妻活儿。

        或者正是这段惨痛的经历,才令他拼命巴结权贵,不断获得升职的机会。否则,一个举人凭何官居四品的一府知府?

        沈溪在想明白这点后,思路马上开阔了。

        这就好像范进中举,你问他到底是学习后多实践重要。还是要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砺更重要,他一定选择后者。

        沈溪找到侧重点,马上就开始起草文章。既然这题目中有“学而时习之”,那就不能不提。但也不能作为侧重,在文章中稍提一句学到知识是前提,重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
 https://m.ddbqglxt.cc/wapbook/4747_1755895.html

 顶点笔趣阁阅读网址:m.ddbqglxt.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