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_第五百七十二节 战和(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二节 战和(1)

第(2/3)页

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

        从这里看来,汉军是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的——即消灭叛军,斩断匈奴伸向中国的爪子。

        但是,平城之围中,汉军也是损失惨重。

        虽然真正的阵亡者很少,但北方残酷的冬季,给予当时主要是南方人的汉军沉重打击。

        被围七日后,汉军士卒,冻伤者的比例,达到了二三成之多,大量士卒的手指都因冻伤被迫截肢。

        且汉初天下凋敝,经济困难,新生的汉政权没有那个能力再组织一次平城那样的大规模对外作战了。

        所以,谈判,讲和,就成了选择。

        而匈奴人,也在战争中,知道了汉军不好惹。

        加之,后院起火,月氏人开始挑衅,只能回家灭火。

        于是,和亲政策就诞生了。

        然而,和亲政策出台后,别说匈奴人了,就是汉朝自己也拿它当块抹布。

        第一次和亲刚刚达成,汉军就动了马邑之战,全歼了盘踞在马邑的韩王信残部。

        直至刘邦死前,汉匈之间,再也没有生第二次大规模的战争。

        要是汉军在平城吃了大亏,甚至,只要没有占到便宜——以游牧民族的尿性,就他们那记打不记吃的性格,会眼睁睁的看着韩信、陈烯、卢绾失败,而不来搀和一脚?

        看看北宋在檀渊之盟前,是怎么被契丹人吊打的吧。

        再看看北宋灭亡前,跟女真人的几次和谈吧!

        真要以为一个和亲政策,就能绑住匈奴人的双脚,那就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刘邦冒顿之后,汉匈关系。更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汉朝这边固然天天念叨着平城之耻,吕后之辱。

        匈奴那边能好过?

        宇内唯一一个能跟自己掰腕子的大块头就在那里,不去掂量掂量对方的力量,匈奴人岂能甘心?

        于是双方不断的你来我往。反复试探。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时期,汉匈之间生了三次大规模的交战。

        其中二次,是匈奴主动挑起。

        但还有一次是汉军主动挑起的。

        这就是太宗孝文皇帝三年夏五月的收复河南之战。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很少。

        但任何一个研究汉匈历史的人,都不会放过这场汉匈关系进入相互承认阶段的战争。

        在河南之战前。匈奴人在实际上与汉朝共同统治河南。

        这个河南,当然不是指的现在的河南郡,而是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北地郡以南的地区。

        太宗孝文皇帝三年夏五月,通过一场完美的政治表演,驱逐了周勃为的元老派后,大权在握的太宗皇帝,决定动河南战役,彻底扫清匈奴在中国境内的势力,切断其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影响。

        于是‘兵吏骑八万五千候高奴。遣丞相颖阴候灌婴击匈奴’

        这是平城之战后,汉军第一次主动对匈奴动大规模进攻。

        这次战争,大获全胜。

        灌婴将匈奴人彻底逐出长城范围之外,收复了所有被匈奴侵占的土地和城市。

        要不是关键时刻,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逼迫汉军主力回防。

        不然,当年太宗皇帝可是要御驾亲征,出塞寻找匈奴主力决战的!

        正是这一战,使得匈奴人从此绝了入主中原的念头,从南进调整为西进。随后,老上单于开始动对月氏的总攻,并彻底击败之。

        第二年,汉匈达成明文合约。

        两国君主约为兄弟。相互正式承认对方(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汉皇帝居之。并且相互约定,井水不犯河水,汉人出塞,匈奴可杀之,匈奴人入塞,汉军杀之)。

        没有实打实的胜利,没有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匈奴人会跟汉朝达成这样的约定吗?

        且,过去数十年,汉匈之间,除了那些大规模的战争外,边境上的摩擦,几乎没有断过。

        匈奴人固然全是骑兵,来去自如,常常会故意挑衅性的入寇,劫掠。

        但汉朝这边却也不是两宋那样的软脚蟹,被人打了,只能跟个小姑娘一样嘤嘤嘤嘤的哭泣,甚至连哭都不敢,只能认栽。

  

(本章未完,请翻页)
 https://m.ddbqglxt.cc/wapbook/1838_603772.html

 顶点笔趣阁阅读网址:m.ddbqglxt.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