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_第四百五十二节 朝鲜之战(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二节 朝鲜之战(1)

第(1/3)页

义纵统帅的大军高唱‘无衣’,开进襄平。

        跟从长安出时,连带民夫也才三千来号人不同。

        义纵这个护濊都尉一路进军,途中不断的抽调当地的郡兵加入远征军。

        从赵国,义纵带走了赵国最精锐的一支千人骑兵以及两千多弓弩手,在燕国,义纵也不含糊,带走了驻扎在蓟城的三千燕兵。

        途中,更有无数英雄好汉,豪杰壮士,良家子弟,自带干粮,前来投奔。

        其热烈程度,甚至越了今年在长安举行的考举。

        义纵从萧关一路走来,走到襄平的时候,他的队伍已经滚雪球一样的滚成了足足两万人的大军。

        其中,从各地抽调的郡兵和民壮加起来才不过一万人。

        剩下的人马,全是沿途投军的各方好汉。

        这些好汉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也基本不熟悉。

        但进了军队后,并没有什么乱糟糟的事情生。

        他们就像一滴滴水珠一般,从四面八方汇入义纵的大军之中,短暂的熟悉后,立刻就融入了大军。

        现在,由这些人组成的汉军队伍,至少在队列和秩序上,已经不输于一般的汉室郡兵。

        之所以生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汉室长久以来秉持的是‘士不教不得征’政策。

        在基层汉室地方的亭、里、乡、县、郡五级行政单位,每年都会在冬天组织地方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而且,北地民风彪悍,民众普遍好武,甚至以武立家。

        假如说南方的齐鲁地区,地主豪强是以诗书耕读传家自豪,那么,这北方的地主豪强,那就基本都是军将世家。

        社会风气普通推崇尚武。

        基本上,在北方,哪怕只是个普通的自耕农,大抵都懂基本的军事技能。

        而地主豪强子弟,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汉律规定,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两年义务兵役。

        一年在长安卫戍,一年在地方或者边关。

        这条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经渐渐松弛。

        但在北方,因为匈奴的威胁,却被严格执行。

        换句话说,来投军的各路好

(本章未完,请翻页)
 https://m.ddbqglxt.cc/wapbook/1838_603548.html

 顶点笔趣阁阅读网址:m.ddbqglxt.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