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_第七百八十五节 洗脑(1)【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八十五节 洗脑(1)【求月票】

第(3/3)页

这两个乌孙最后的王族讲了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记载在史书上的战国列强之一,中山国的故事。

        中山国,可是春秋战国,一个非常活跃的王国。

        历经过毁灭与重生,兴盛和衰落。

        在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强盛的时候,都是以伐中山为使命的。

        为什么?

        因为,这个王国是夷狄之国!

        是诸夏的心腹大患!

        它是鲜虞部落联盟建立的国家,在春秋早期,负责监视和打击他们的是周天子的亲戚,曾经强大无比的邢国。

        邢国的历史,甚至就是一部与中山的战争史。

        甚至邢国,就是在与鲜虞的战争中灭亡的。

        接过邢国使命的人,叫齐恒公!

        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他要联合诸侯,对付的敌人,就是西戎和鲜虞。

        齐国衰落后,自诩宗周宗伯的晋国,接过了这面旗帜。

        春秋的前中期,强盛的晋师,多次进攻鲜虞,彼此拉锯百余年,互有胜负。

        甚至,中山国的名字,也是来自于晋与鲜虞的战争中——鲜虞人在中山建城,学习中国制度和文化。

        三家分晋后,自认为自己是继承了晋国使命和天命的魏国,继续对中山作战。

        魏文侯时期,派遣大将乐羊、吴起,终于灭亡中山王国。

        此后中山虽然复国,但却再非鲜虞人的国家,而且,从文化制度和文字礼仪方面,已经完全中国化。

        但即使如此,中国诸侯,对其的敌意和仇恨度,从未消失。

        赵国更是将之视为死敌。

        为了防御赵国的攻击,中山人,第一个带头修起了长城。

        这就是现在的万里长城的最初由来。

        但,即使如此,依然然并卵。

        赵国经过多次战役,最终彻底灭亡了中山。

        赵灭中山后,天下诸侯纷纷去贺电。

        因为这代表着,诸夏终于彻底的清除了神州之中,最后的夷狄王国,恢复了华夏的秩序。

        然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却很少提及中山国的本来身份。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先祖,曾经给中山国当过官……

        为避尊者讳,上了春秋笔法。

        另外,中山国的前身鲜虞,在中国史书上,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白狄。

        白色的狄人……

        换句话说,他们是白种人……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白种人,在中国的腹地,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还曾经强盛一时,甚至危及诸夏的存亡,即使被齐恒公按在地上暴揍后,也依然非常强大。

        它甚至能跟强大的晋国,有来有回的纠缠两百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白狄渐渐的与诸夏通婚、混血。

        最终,当最后一个中山国的君王被赵国俘虏,带去邯郸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白狄的人种特征。

        甚至,整个中山国上上下下,都已经没有了白种人的痕迹。

        刘彻让夏胭脂告诉乌孙人中山国的故事,其实就是告诉他们——我诸夏能黄能白,所谓肤色人种特征这个东西,就不要纠结了。

        你们的祖先,肯定是中国人!

        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屡试不爽的神功。

        随便哪个夷狄,不管从犄角疙瘩冒出来的,最后总能考证出,人家跟诸夏民族的先祖有关系。

        甚至,很多夷狄,最后自己也会帮自己考证出一个中国先祖。

        甭管他们是从通古斯过来的,还是从葱岭那边跑来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最终,他们的身份只有一个结论——你祖先是中国人,正宗的轩辕黄帝血脉,不是青阳氏,就是颛顼氏……

        而这个神功威力无穷。

        至少,现在,夏胭脂已经被成功洗脑了。

        甚至,绣衣卫都用这套理论,将几个匈奴的小部族领,洗脑了,让他们笃信了自己确实是中国人,黄帝血脉的这个事实。

        然后,就带着族人,跑到了长城内,哭着喊着要认祖归宗。

        在刘彻想来,这套理论,对付区区一个乌孙,也应该是轻松加愉快的。(未完待续。)

        ps:  今天接近12ooo,明天也是这样~求月票啊~
 https://m.ddbqglxt.cc/wapbook/1838_1678191.html

 顶点笔趣阁阅读网址:m.ddbqglxt.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